Home 看電影・看書・看畫 書虫的新玩具:Kindle Voyage 電子書閱讀器

書虫的新玩具:Kindle Voyage 電子書閱讀器

written by Mari 26th August 2016

2009年年底,我得到人生中的第一台電子閱讀器,那時距離 Steve Jobs 發表第一代 iPad 還有幾個月,我剛剛辭了工,正準備享受一個安安靜靜的聖誕節,好準備來年精力充沛地回大學唸書。這台 SONY 電子閱讀器,應該是聖誕禮物吧。當初收到時是很興奮的,因為我是一條徹頭徹尾的書虫。外出時,包包裡總有一本書,即使明知當天我在外面根本沒有時間看,也會放一本進去,所以我的包包總是鼓鼓的,如果剛好碰到又大又重的書,簡直像是在提磚頭。如果有一台輕巧的電子閱讀器,可以一次過裝很多本書進去,不是天大的恩物嗎?

起初是這樣想的,可惜我對這台 SONY eReader 的熱情,沒有持續很久。

原因之一,是當時電子書的價錢,跟一本排得美美的、用手感很好的書紙印出來的傳統書幾乎一模一樣。相信對許多愛書之人來說,看書不只是看書的內容,還有封面的設計、紙張在我們手裡的觸感、油墨的風味、還有翻頁時傳來的那一陣陣隱約的書香⋯⋯這些書本與閱讀者之間的互動,都是享受閱讀的重要一環。用電子閱讀器看書的話,這些當然都享受不到了,看書就變成純粹是看「內容」,不是說那些「內容」不值錢,只是,如果收費要跟傳統紙本書一樣的話,在心理上,總是有點兒說不過去。再加上當時電子書的市場才起步沒多久,閱讀器的介面還沒有發展得很好,書也不多,要找中文書就更難了。結果這台 SONY eReader 在我手上才一年,就轉賣出去了。

之後大家進入了 Tablet 的時代,我也用 iPad 看了不少電子書,不過,iPad 的螢幕因為太亮,而且,即使是 iPad mini,也差不多有半公斤重,長時間抱在手裡的話, 手會很不舒服。 幾年後回到英國,發覺電子閱讀器不但沒有輸給平板電腦,反而自成一格,不斷的推陳出新。好幾個朋友都有一台,而且都讚不絕口,書虫又開始想敗家了⋯⋯結果,朋友給我看她的 Kindle 之後還沒有半個月,我就去訂了一台了,還是訂第二貴的 Kindle Voyage。

開箱

Kindle Voyage unboxing_20160814_04_developed_lores

在 Amazon 上訂,三天之後就送來了,小小的一盒。

Kindle Voyage unboxing_20160814_09_developed_lores

部件沒有很多,Kindle 閱讀器、USB 電線、再加一本薄薄的用戶手冊(我都沒看)。

Kindle Voyage unboxing_20160814_11_developed_lores

Kindle Voyage 比上一代的 Kindle Paperwhite 再輕再薄一點,高 6.4″, 闊 4.5″ ,未配上自己另外買的書套時,重量才180克(Wifi + 3G 版也不過是188克),放在我的 iPad mini 旁一看,真的是很小巧吧(大愛)。其中一個讓我恨下心買 Kindle 閱讀器的原因就是因為它輕巧,像我這一種不帶一本書在身上會坐立不安的人,書(傳統的還是電子的)一定要越輕越好。

Kindle Voyage unboxing_20160814_12_developed_lores

當然要配上一個可愛的書套,這書套也是在 Amazon 找到的,不貴,而且好像 iPad 套一樣,合上時會把 Kindle 送去 Sleep mode,打開來時 Kindle 也會「醒過來」,因此不用每一次都去按閱讀器背面的開關。

Kindle Voyage unboxing_20160814_18_developed_lores

近看一點,真的是很薄。

Kindle Voyage unboxing_20160814_22_developed_lores

背面是開關掣,還有 Amazon 及頭項的 High Gloss finishing,我沒有用過 Kindle 之前的型號,不過網上有人說 Kindle Voyage 在造型及用料上,都比之前高級了一點,不過,羊毛長在羊身上,Kindle Voyage 的價錢也翻了差不多一倍,不少人說如果你已經有一台 Paperwhite 的話,就不必要升級了。

Kindle Voyage unboxing_20160814_27_developed_lores

套上可愛的書套之後,總重量是 270 克,一本普通的 250 頁左右的英文書(paperback)是 215 克,而我的 iPad mini 連套是 443 克,我帶著出街一個禮拜,都沒有覺得很重,當然再輕一點會更好,又或再找一個更輕的書套。

應用

Kindle 這一類的 eReader 使用的是 E-ink 技術,即電子墨水、電子紙,跟 iPad、Galaxy Tab 那種多色彩多功能的 LCD 屏幕不一樣,要移動頁面、查字典、highlight或做筆記時,反應明顯慢很多,每一次翻頁畫面都會閃出一片黑色,雖然很快就過去了,看慣平板電腦的人可能需要一點時間才習慣得到。E-ink 當然也不能夠做到好像 iPad 一樣,利用 animation 來完全模仿真實翻頁的視覺效果。不過相對地,E-ink 的耗電量也低很多,在太陽底下不會反射,背景白中帶點灰,接近「紙白色」,黑色的文字彷彿真如「印」上去似的,對比分明,足夠人看得清楚又不會太過刺眼。

再加上近年 Kindle 研發了一款新的專為電子閱讀器而設的英文字體 Bookerly,在照片裡也許看不出來,真實閱讀起來的話,是看得很舒服的,而且 Kindle Voyage 還有因應周圍的環境而自動調節螢幕亮度的功能,十分方便。另外,Kindle 明顯很用心想讓電子閱讀器盡量重現看傳統紙本書的感覺,有時,在字裡行間,你可以隱約看到後面那一頁的字,那當然是假的,不過我倒是很喜歡,在閱讀的舒適度上,我覺得 Kindle 比 iPad 好。

IMG_7262_developed_lores

在手感方面,因為 Kindle 很小,在携帶上完全無負擔,拿在手上還算舒服,我的手不大,再大一點可能會更好,而且拿久了還是會覺得沉。屏幕上面左右兩邊有感應式按鈕,Kindle 管它叫 PagePress,一開始我會錯意,把它的感應度調到最低,要很用力按 Kindle 才會震動一下,然後翻頁,後來我把感應度調回最強就好多了。PagePress 方便我們在通勤中只可以單手拿閱讀器時翻頁,不喜歡的話,可以好像用 iPad 一樣,向左向右掃就行了。

書藉量

之前我放棄 SONY eReader 的原因之一就是書藉量和價錢,我不明白當初為什麼定價那麼高,今年回英國一看,發覺電子書的價錢大大地回落了,一本普通的紙本小說,如果書店賣 £7.99 的話,電子版可能只賣 £4.99,一些暢銷書還可以 £0.99 有售,更別說大量的免費名著了。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歐美地區已經很習慣於看電子書了?大部分的書都有電子版,不愁沒書可看。中文書方面,很可惜的,書藉量還是很有限,Amazon 沒有台灣網,中國有 Amazon,不過是簡體字,而且數量還是不算多。我看電子書資歷尚淺,只知道幾個可以下載繁體中文書的網站:好讀、udn讀書吧、還有可以幫忙轉成直排 mobi 檔的天火藏書。希望日後可以再發掘出多一點。

耗電量

根據官網,如果不連上 Wifi,螢幕亮度維持為 10,一天只看半個小時書的話,Kindle Voyage 的電池是可以維持 6 週的(有誰會一直不連 Wifi 不調亮度呀?)實際用了之後,在完全不管連不連線、任由 Kindle 自動調整亮度、一天看至少兩三小時書的情況次下,半個星期電池已經耗掉了一半了,所以我想,一個星期得充電一次吧,我覺得還可以接受,不過如果我去一個星期旅行的話,我應該會不敢不帶充電器。

總結

IMG_7263_developed_lores

我想,對於我還有很多愛書之人來說,電子書總是無法比得上紙本書的。因為閱讀不只在把文字和意思吞下去,還包括了閱讀這個行為本身帶給我們的享受,即是英文中的 reading experience,不只眼睛腦袋在接受訊息,而是我們的身體五感如何去「感受」它,可能就是這個原因,讓我總覺的看完一本電子書跟看完一本紙本書時的感覺很不同,我不能把書「合上」,再摸一摸它的封面,在腦中把剛剛看完的故事靜靜地總結一下,再「放低」⋯⋯這幾乎是一個神聖的儀式了。

更別說書架上,一本一本看完的書,都按著自己喜歡的次序,整齊地、色彩繽紛地排在一起⋯⋯對於重度書虫來說,這根本就是一個宗教式的祭壇!

所以,看完一本電子書之後,我總會覺得小了這什麼⋯⋯

不過,電子書對我來說,有一個很大很大的優點,就是省地方。小小的那麼一片,我可以藏上千本書。我是一個愛搬家的人,而且不是這條街搬到那條街,而是一個國家搬到另一個國家,我又偏偏很愛買書,花錢從不手軟。每一次大規模遷徙時,那幾十箱書真讓我頭痛,當中有一些書,是我很愛的,不管搬幾多次我都會帶著的,可是當中有一些看過就好了的書,要處理還真是不容易,圖書館都不再回收了,二手書店也不要了,那時我怎麼辦?對我來說,這一類很想看,但看完之後又未必想收藏的書籍,例如犯罪小說(我很愛)、漫畫(我也很愛),我會盡量看電子版。

雖然無發勝過真實的紙本書(至少對我來說),這幾年電子閱讀器實在進步很多,Kindle Voyage 的頁面讀起來其實是很舒服的,絕對能提供不錯的閱讀趣味,新設計的 Bookerly 字體乍看很普通,閱讀起來就會感受到它的流暢和優雅了,如果不幸遇到排字排得不好的紙本書時,可能看電子書還比較沒有那麼讓人生氣。

我只能說,紙本還是電子書,與其說是新舊對立,不如說它們的存在互補了彼此的不足,不能說那一邊一定勝過這一邊,什麼時候看什麼書,用哪一個平台,端看閱讀者本身的選擇吧。

Leave a Comment